中医是怎样辩证肝硬化的

2010-7-31 15:46

我要咨询 我要预约

    正常生理状态下,脾脏静脉、门静脉、肠系膜上静脉等的血液从门静脉流经肝脏,汇集于下腔静脉,进行血液的体循环。肝硬化时由纤维组织在肝内沉积,并与假小叶共同对肝内组织和肝内血管进行包裹积压,造成肝内循环遭到严重破坏,门静脉系统的血液回流受阻,使其压力增高,形成肝硬化的一个重要病理改变,即“门静脉高压症”。 

  由于脾静脉直接流入门静脉,因此门静脉高压可使脾静脉回流受阻,网状内皮细胞和纤维组织增生,脾脏淤血,从而使脾脏充血性肿大。并有脾功能亢进的现象,临床上称“肝脾综合征”。肝硬化进行性脾肿大则要考虑门静脉高压逐渐升高,有消化道出血的可能。因此动态观察脾肿大,对临床了解病情有重要意义。 

  脾肿大是肝硬化的主要表现,一般为中度肿大,部分可平脐或达脐下。中医认为:肝硬化脾大是气、血、痰、湿、毒相互瘀结所致,与肝、胆、脾、胃、肾均有密切关系,但和肝脾关系更为密切,这是因为:肝主疏泄条达,主升主动,具有调畅全身气机,推动血液运行的生理功能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,则气血调畅,经络通利,脏腑、器官活动也正常。 

  当疾病影响肝脏时,出现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,继而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胆汁的分泌与排泄,引起肝脾不和,肝胃不和,水湿停滞,出现胸胁胀痛、脘腹胀满、恶心呕吐、食欲减退、精神抑郁、急躁易怒、大便不爽、腹泻便溏、面部虚胖、小便黄或下肢水肿等症状。由于肝气郁结,进一步导致血瘀,即所谓“气行则血行,气滞则血瘀”。病人逐渐出现面色紫暗、鼻衄、牙龈出血、蜘蛛痣、肝掌、舌质此暗有瘀斑等瘀血表现。随着病情发展,气滞、血瘀、痰湿、毒邪相互凝结,形成症积肿块,这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脾肿大。 

  根据脾肿大形成的病理机制,在治疗方面我们采取“调理脾胃功能、健脾益气、扶脾固本,辅以舒肝通络、活血化瘀、清热利湿”等治疗方法。治疗过中,主张温而不燥,凉而不寒,补而不滞,攻而不猛,温运和平,药证相符,只有这样才能使正气渐复,邪气渐衰,经脉通畅,气血调和,达到恢复肝功,升高蛋白,软肝缩脾的目的。 

相关文章

肝病科专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