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温桑拿天 别“闷”坏了心脏!

2009-7-19 12:14

我要咨询 我要预约

  6月29日、6月30日、7月3日,一周内,郑州连发3次高温橙色预警,气温均超过37℃……高温多雨主导本周天气,闷热、潮湿的“桑拿天”像一个大蒸房,熏蒸着城市里的每一个人。人们在逐渐丧失食欲、舒适感觉的同时,也在遭受中暑、感冒、腹泻等疾病“侵袭”。
 
  持续高温不退郑州78人因“中暑”入院急救
 
  7月2日下午2时许,郑州热浪袭人。沙口路和东风路交叉口附近,中年男子王某因中暑晕倒在街头。一过路市民发现后,拨打了120。随后,王某被接到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抢救。
 
  “当时弟弟脱水严重,经医生诊断,他已出现严重肾衰竭。如果不是热心路人及时帮助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王某的姐姐说。目前,仍在昏迷中的王某被转到郑州人民医院继续抢救。
 
  据统计,6月16日以来,中原地区“高烧”持续不退。从6月16日到7月3日,短短15天,河南省气象台共发布高温预警信号19次。6月24日,郑州最高温度一度达到41.9℃,距1966年7月19日43℃的历史最高气温仅一步之遥。
 
  实际上,这么高的气温只是气象台观测到的地面以上1.5米处的气温,在温室气体超标的城市,人们实际感受到的地表温度,远远高于天气预报的温度。
 
  连续多日的持续高温,导致类似王某中暑“伤”人事件频频发生:
 
  6月25日,一男子因高温中暑猝死。当时,该男子晕倒在大学路与陇海路交叉口附近。武警河南总队医院急诊科接120通知后,火速赶往现场时,男子双眼紧闭,已昏迷一段时间,经测量,男子体温高达42℃,心率超高、血压低。后经医院全力抢救,男子还是于当晚8时撒手人寰。
 
  据医生介绍,男子就是因长时间在高温下暴晒而引发了热射病(中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,严重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: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。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一种),进而造成脑水肿及多脏器衰竭,最终导致死亡。
 
  据郑州市120急救中心统计,从6月21日到7月1日,郑州已至少有78人因中暑而被120急救车送医抢救。其中4位老人更因天气炎热诱发心脑血管疾病,导致猝死。
 
  天气由高温转湿热市民须防中暑、热伤风和腹泻
 
  据气象部门预报,近期我省大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仍将维持在34℃至38℃之间,也就是说,像这样闷热、潮湿的“桑拿天”还要持续下去。
 
  连日持续高温,让人们的身体开始无法承受:四肢酸软、头晕头痛、精神恍惚、心悸恶心……人们开始被各种“高温症”所困绕。
 
  半个月来,记者走访河南省人民医院、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等部分医院发现,因中暑、感冒、腹泻等不适就诊的患者开始增多。
 
  防术一:预防中暑伤人,勤喝水、正午少出门
 
  身处高温之中,人们最期望的是凉爽天气,期望凉风的到来能赶走一些热气,但实际情况是,一阵风雨过后,凉爽不了几个小时,高温很快卷土重来。
 
  其实,气温高、湿度大,人体汗液排泄更为不畅,热量长期积聚体内散不去,人更容易中暑。那么,高温高湿天气,人们该如何降温防暑?
 
  河南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主任医师王宇航提醒:一定要多喝水,不能口渴了再喝,尤其出汗多时,要喝一点淡盐水;饮食清淡、易消化,多吃新鲜水果、蔬菜,摄入充足的蛋白质,比如鱼、肉、蛋、奶和豆类;减少中午10时~下午2时(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)外出,室内用电风扇、空调降温;穿透气、宽松的棉质、真丝衣服,不要穿黑色紧身衣;长时间户外运动时,随身准备好藿香正气、仁丹等防暑药。
 
  一旦发生头晕、恶心、心慌等中暑症状,要尽快找阴凉处坐下休息;解开衣领、腰带等,让身体通风、散热;用凉水擦拭皮肤降温,特别是颈部、腋窝、大腿根部等血管丰富的地方;小口饮水,以免增加心脏负担;倘若休息一段时间症状不减,须及时就医。
 
  防术二:警惕“热伤风”来袭,室内外温差别太大
 
  在多数人看来,寒冬腊月容易感冒,其实,夏天使用空调不当,导致室内外温差过大,也容易致病。近日,郑州各大医院呼吸内科接诊的感冒患者挤爆输液门诊,6月27日那场暴雨,又增加了一群患者。
 
  “夏天感冒有个特点,就是流鼻涕等症状不明显,很容易被人忽视,但长期不治,乏力等不适又会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。”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马希涛解释,当人处于高湿环境中时,就好像冬天用蒸气熏鼻来缓解鼻塞等感冒症状,高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“热疗”效果。
 
  然而,夏季感冒有些时候很可怕,这里不能不提2006年夏秋之交肆虐中原的那场“热伤风”。当时,受台风带来的强对流天气影响,近一个月的时间里,我省天气阴晴不定,雨量偏多,而雨天一过,高温天气立刻回潮。湿、干、暑交替出现的天气,导致热伤风患者骤增。“当时,只要是呼吸内科大夫坐诊,都要延长坐诊时间到下午1时和晚上7时。”马希涛说。
 
  眼下,又到湿热天气交替之时,马希涛提醒人们警惕“热伤风”:第一,不在日光下暴晒;第二,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,尤其不能正对电扇或空调出风口;第三,室内空调降温到26℃足矣,以免室内外温差过大;第四,不熬夜,尤其夜晚娱乐别太久,防止身体疲劳、抵抗力下降;第五,淋雨后,尽快擦干身子,换上干衣服。
 
  “如果染病,切记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。”马希涛说,虽然夏天容易患细菌性感冒,但现在门诊上仍以病毒感冒更多见。治疗前,最好化验血常规,如果白细胞不高,多是病毒感冒,需要抗病毒治疗;反之,则多是细菌感冒,可考虑用抗生素。
 
  防术三:饮食卫生不贪凉,防止吃出急性肠胃炎在酷暑多发疾病中,急性肠胃炎导致的腹泻占有很大比重。
 
  “湿热天气一来,食物烹饪或存放不当,更容易腐败变质、滋生细菌,可能导致急性肠胃炎、食物中毒。”河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牛学恩说。
 
  6月28日,河南省卫生厅发布通报,导致214名儿童食物中毒的周口市实验幼儿园中毒事件,主要原因已经查明,就是该幼儿园食物制作时在操作环节被细菌污染,从而引发食物中毒。
 
  对此,牛学恩提醒《大河健康报》读者:不吃隔夜饭;生熟食分开做;冰箱里的食物加热后再吃。
 
  除了饮食卫生防止食物中毒,人们也不能过度贪“凉”。牛学恩说,过度食用冷饮,会扰乱肠胃功能,导致消化能力下降,很容易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不适,严重时甚至引发急性肠胃炎。
 
  各科专家支招助特殊人群安全抗湿热
 
  持续湿热天气,对健康人的影响尚且如此,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患者,该如何应对?记者采访了我省相关科室的专家。
 
  提醒一:心血管疾病患者按时服药、少吃多餐、合理降温
 
  6月26日上午,一名40多岁的中年男子因胸闷,到河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。正当他在做心电图检查时,忽然呼吸、心跳停止。经抢救,其心肌梗塞基本控制住了,但仍留在重症监护室观察治疗。
 
  “按说,夏天温度高,血管扩张,心脑血管发病风险要比冬天低,但是,这几天门诊患者反而有增多趋势,仅6月26日上午,我在门诊上就收治了3个心绞痛、心力衰竭的患者。”河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王振涛说。
 
  为何心脑血管病人不降反增呢?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怀亮分析:1.潮热天气,人们出汗多,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,容易形成血栓;2.燥热天气,人们的情绪也容易急躁,会引发交感神经兴奋,导致血管痉挛致病;3.室内外温差过大,人们从高温的室外一头扎进冷飕飕的室内,使人体血管由原来的舒张状态一下子收缩,这对身患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,可能是致命的。
 
  为避免发病,心脑血管患者除了要比健康人更严格地遵循“高温天气少外出,合理使用空调、多喝水”的原则外,还要坚持监测血压、按时服药控制疾病。同时,饮食上少食多餐,不饮白酒,以免加重心脏负担。
 
  “不过,说到多饮水,心衰患者是个例外,这些人不仅不能多喝水,即使口渴了,也得少喝一点,因为喝水太多,只会让他们血压升高、心脏负荷加重。”王振涛提醒。
 
  除做好预防,心脑血管患者更要留意身体变化,一过性头晕、站立不稳、看东西重影、一侧肢体麻木、一段时间记忆丧失、胸闷气短等,都可能是中风或冠心病发作的信号,请尽快就医。
 
  提醒二:日光性皮炎患者防晒之余少吃光敏性食物
 
  “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,对部分患者而言,湿热本身就是一种过敏原。”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振鲁说,湿热天气,皮肤出汗多、免疫力下降,一旦遭到病原微生物侵扰及蚊虫叮咬等,很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;尤其空调不清洁就使用,更容易滋生细菌,可能导致皮肤过敏。
 
  李振鲁建议,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要做好如下防护:长时间使用空调后,注意清洁消毒;每天给房间开窗通风,必要时使用一些能进行室内除湿、干燥的设备;少吃海鲜、芒果等容易引发过敏的食物,适当吃一些薏米、山药粥等健脾去湿的食物;出现荨麻疹,除口服抗过敏药外,可外涂炉甘石洗剂。
 
  此外,每到中午阳光强烈的时候,日光性皮炎患者也很容易受伤,暴露的皮肤经常被太阳晒得发红、肿胀甚至出水疱。
 
  “这类患者,除避免阳光直射,出门前做好防晒,用长袖、太阳帽等尽量遮掩住皮肤暴露部位,还要尽量避开光敏性食物和药物。”李振鲁说。
 
  常见光敏性食物有芹菜、苋菜、荠菜、芥菜、菠菜、莴苣、木耳、香菜等;常见光敏性药物包括:非甾体类消炎药、利尿剂和磺胺类、四环素类药物等。
 
  提醒三:糖尿病患者:鞋袜经常放在太阳底下暴晒
 
  “糖尿病患者多合并周围血管硬化等,。”郑州市骨科医院下肢骨科副主任医师李兴华说,足部皮肤的任何一个小破损,都可能让糖尿病患者因细菌感染引发久治不愈的慢性溃疡,严重者甚至足部坏死、截肢。
 
  如何防范夏季足癣发作?他建议:穿鞋一定要宽松,尤其前脚掌既不能紧,也不能晃荡,且透气性要好;每天检查鞋内有没有异物、趾甲或鞋垫是否平整;天天换洗袜子、把鞋袜经常放在太阳底下暴晒;不和他人共用拖鞋、毛巾等。

相关文章

内科专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