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熟滤泡在排卵后,即形成黄体。在血管形成期,血液流入黄体腔内(黄体血肿),故在正常状态下,黄体即为囊性,在病理情况下,若其直径为1.5—2.5cm,称囊性黄体;超过2.5cm则称黄体囊肿。黄体囊肿可发生于妊娠期或非妊娠期。在黄体血管形成期,腔内出血量过多,血肿形成较大,血液吸收后,液体遗留而形成囊肿。早期妊娠可合并黄体囊肿,一般无自觉症状,多在彩超检查时发现。
胎盘促性腺激素的影响,大约有50%的黄体囊肿患者伴有水泡状胎块及绒毛膜癌,少数患者有双胎。这些患者的滋养细胞产生大量HCG,从而引起卵巢卵泡囊肿的高度黄素化反应。下丘脑-垂体-性腺轴的功能降低,性腺的反馈作用受阻,垂体分泌过多的促黄体分泌激素,促使卵泡增大和黄素化,分泌大量液体而形成囊肿。长期或大量应用诱导排卵药物如克罗米芬引起黄素囊肿。
黄体囊肿病因由于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,使卵巢功能变化或卵巢酶系统功能过度增强,造成凝血机制障碍,呈出血倾向、外伤、卵巢受直接或间接外力作用、盆腔炎症、卵巢子宫充血等其他原因均可导致黄体囊肿破裂。病史与症状可发生于已婚或未婚妇女,以生育年龄妇女为最多见。
黄体囊肿是黄体在形成过程中黄体血肿液化所致。妊娠黄体也可以增大形成囊肿,一般在妊娠3个月可自行消失,并不影响生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