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产为妇产科常见疾病,其主要症状为出血与腹痛。如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,可能遗留生殖器官炎症,或因大出血而危害孕妇健康,甚至威胁生命;
凡妊娠不到20周,胎儿体重不足500克而中止者,称流产。习惯性流产是指连续发生3次以上者。其临床症状以阴道出血,阵发性腹痛为主。习惯性流产病因复杂,现代西医学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。
药物流产的适应证和禁忌
一、适应证
(1)停经在49~56日以内,确诊为早孕,年龄在40岁以下而自愿要求结束妊娠的健康妇女。
(2)不宜行手术流产的高危妊娠,如产后、近期剖宫产后、近期人工流产术后、连续多次人工流产、子宫位置不正常、生殖道畸形、有子宫穿孔史、有盆腔脊柱肢体畸形而不能采取膀脱截石位等。
(3)对手术流产有恐惧心理的妇女。
二、药物流产有哪些禁忌
(1)米非司酮药物禁忌:内分泌疾病(如肾上腺疾病、糖尿病、甲状腺疾病等)、肝或肾功能异常、各种器官的良性或恶性肿瘤、血液病或血栓性疾病、高血压等。
(2)前列腺素药物禁忌:心脏病、青光眼、哮喘、胃肠功能紊乱和过敏体质者。
(3)带宫内节育器妊娠者。
(4)可疑宫外孕者。
(5)吸烟>10支/日或嗜酒者。
(6)距医疗单位较远,不能及时就医者。
女性私自堕胎有多危险
中医学中称习惯性流产为“滑胎”。多系肾气不足,冲任不固所致,主张在未发病前予以防治,主补肾健脾,固气养血之法。
在古籍文献中,如《针灸资生经》、《类经图翼》及《神灸经纶》等医学著作,都有关于针灸治疗本病的记载。现代针灸治疗习惯性流产的报道尚不多。在60年代,有以黄体酮注射足三里以预防习惯性流产者的先兆流产[1]。近年,有的学者根据《济阴纲目》转载北宋徐之才“胎属十二经”的学说,作了用针灸防治习惯性流产的尝试,通过10余年观察,初步获得成功[2]。目前,针灸一是用作预防,于病人妊娠之后,在其流产好发月份针灸进行防治;一是用作治疗,在妊娠出现流产的先兆症状时,据其妊娠月份,选相应经穴治疗。当然,总的来说,针灸对本病还属探索治疗阶段。
体针(之一)
(一)取穴
主穴:分2组。1、中极、归来、漏谷、足三里;2、曲骨、子宫、地机、三阴交。
配穴:内关。
(二)治法
二组主穴,怀孕<5月者,针第一组;怀孕≥5月,胎位下坠至临盆者针第二组穴。腹痛甚者加内关。下腹部穴位,进针得气后用补法;下肢穴位平补平泻法。留针15~30分钟。每日1次,15次为一疗程。
(三)疗效评价
以上法共治7例,其中4例属习惯性流产(已流产1~3胎),均告成功。随访5例,都足月顺产。
体针(之二)
(一)取穴
教你解决人流术后5个麻烦
主穴:分9组。1、太冲、曲泉;2、阳陵泉、带脉;3、神门、少海;4、阳池、支沟;5、阴陵泉、地机;6、足三里、天枢;7、尺泽、太渊;8、曲池、臂臑;9、太溪、石关。
(二)治法
上述9组穴位,系指按妊娠或流产好发的不同月份选用不同的穴组,如妊娠或流产好发于1月,取第1组,妊娠或流产好发于2月,取第2组,依次类推。在防治时,具体取法为:预防性针灸,据其流产好发的月份选取,隔日1次,10次为一疗程,治疗三个疗程。治疗性针灸,在妊娠出现流产的先兆症状时,选与妊娠月份相应组的经穴针刺,隔日一次不计疗程,当症状缓解后停止治疗,继续观察。上述均用补法,留针30分钟。
(三)疗效评价
以上法共防治558例,其有效率为86.0~93.4%。本法也说明,孕妇禁针之说,不一定可靠。
温针灸
(一)取穴
主穴:百会。
配穴:足三里、外关、行间、三阴交、血海、关元。
(二)治法
主穴必取,配穴酌情交替选用。用银、铜合成的银针,粗细约20号,向前横刺百会穴,施以捻转手法,行针得气后留针,在针尾装艾卷,点燃加温,每段长约3寸,足三里、外关、三阴交、血海、关元等穴均直刺,施以提插手法,行间穴向上斜刺,得气后加强刺激。
(三)疗效评价
本法共治疗41例,其中27例30~40周分娩,婴儿体重2600~3800克,4例孕妇31~33周早产,10例无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