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床上痔的病因学说

2014-8-18 20:17

  目前,人们对痔的病因并不完全了解,但可由多种因素引起。医家们的认识也并不一致,有肛门直肠下部血管性衬垫下移学说,血管增生学说,静脉丛曲张学说,炎变学说,肛门括约肌功能下降及痔静脉泵功能下降学说,遗传等因素学说。现将几种主要学说简述如下:

  临床上痔的病因学说

  1.肛门直肠下部血管性衬垫下移学说 认为直肠下端右前、右后及左侧小分3处,有3块增厚的组织。经解剖学证实,材垫是由直肠静脉丛(窦状静脉)、平滑肌、胶原和弹力结缔组织纤维所组成,为不均匀的网状结构。从在体解剖上看,它是一层厚的熟膜下组织,这种分叶状的肛门衬垫,是使肛管默膜适应肠腔大小变化的最理想装置,它对协助关闭肛门和维持肛门自制起重要作用。

  据统计,痔切除后,肛门自制功能可能受一定影响。据临床上发现,痔的产生,与过皮用力排便或不规则的排便习惯有关,特别是当粪便干硬、粗大,排出时推压衬垫向下移位,引起充血,如此反复,则形成痔疮

  2.血管增生学说 认为肛管教膜下层有与勃起组织相似的组织(勃起组织网)增生,它是由肛管直肠下端新膜下层内的丰富的动、静脉交迫支(安状静脉)联合组成,有勃起的特性。有人认为窦状静脉管壁胶质纤维多,肌层发育不良,容易淤血,痔就是由这种组织(海绵状组织,或称宣扬海绵体)的淤血增生所形成。

  3.静脉曲张血说 认为痔的基本病理改变是由于不连续的静脉扩张引起静脉脉压增加,加之超限度的腹内压增加和重力作用,从而影响肛门立肠静脉回流,或因排便时使静脉壁反复受到损伤,而形成痔疮。

相关文章

普外肛肠科专家